步辇图的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作者:访客 时间:2023年08月18日 15:52:24 阅读数:2人阅读

阎立本(公元601年—公元673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初宰相、画家。时人赞道:“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代表画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凌烟阁功臣像》等。

步辇图的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右相驰誉丹青--唐初宰相、画家阎立本画像

公元七世纪,吐蕃开始强大起来,和唐王朝摩擦不断,双方互有胜负。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旧唐唐书·吐蕃传》载:“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也。改姓为率勃野,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这便是吐蕃这个名称的由来。松赞干布是吐蕃第三十二世赞普,他平定叛乱,统一了吐蕃王朝。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向唐朝贡,“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唐王朝没有答应。吐蕃使者对松赞干布说:“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松赞干布大怒,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发兵攻破吐谷浑,将吐谷浑赶到青海以北。又连破党项及白兰羌,气势更胜。不久,亲率20万大军乘胜进攻松州,扬言:“公主不至,且深入。”并致书唐太宗:“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唐国,杀尔,夺取公主。”太宗令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领五万步骑袭击吐蓄军营。松赞干布“始惧,引而去”,派使者到唐请罪,坚决求婚。唐太宗此次终于答应同吐蕃和亲。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禄东赞“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为强国。”松赞干布派他来唐迎亲,可见吐蕃对与唐和亲的隆重对待。太宗对这次和亲也很重视,派江夏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文成公主入藏。

步辇图的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为公主准备了丰盛的嫁妆。据藏文史书《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宴请吐蕃使臣,赏赐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马、骡、骆驼等驮畜。文成公主还带去佛经360部,黄金宝鞍、碧玉马蹬、奇珍异宝、八鸟绸、奇香木等饰品600种,食品制作和烹饪方面的书籍多种,工艺类书籍60种,100种诊断疾病的医方,多种医疗器械,医学论著4种,汉地的卜算书籍300种以及蔓菁等蔬菜种子。随行的有25位侍女、一个乐队和许多工匠。这次和亲,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边境太平。

步辇图的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

阎立本以此背景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友好交往的作品一一《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边为一穿白袍的内官。阎立本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敬畏,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绢上。

《步辇图》所反映的这次和亲事件的重大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暂时缓和了吐蕃与唐朝的紧张关系,使得边境安定下来,双方得以稳定发展。从文成公主入藏至松赞干布去世共10年的时间内,吐蕃从未和唐朝发生过纠纷。

步辇图的意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步辇图》背后的故事)

文成公主画像

其二,密切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 文成公主入藏后,推行汉族先进的耕作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教藏族妇女纺织、刺绣;把中原的建筑方法传到藏地,拉萨小昭寺的汉式歇山式殿顶,以及大昭寺的各式斗拱托木、翘角飞檐等,都受到了汉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其三,促进了唐王朝与吐蕃在风俗习惯方面的交流。松赞干布常“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汉藏之间音乐、舞蹈方面多有交流。《拉达克王统记》中记载“自汉地获得多达曼、笛子、布桂、唢呐等”。吐蕃的“颇罗”,唐人称之为“金颇罗”。在唐军中成为“常戏”,以训练骑兵。

《步辇图》记录了1300多年前汉藏民族友好的重要史实。唐蕃和亲后,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彼此在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互相学习互相影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而今,汉藏已成一家。我们也希望汉藏永远是一家。这也是我们追索《步辇图》背后历史意义的所在。